查看原文
其他

储量:与敏捷运作同行,共筑业务数字化转型之基——平安银行敏捷转型经验分享

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3-01-22

2016年底,平安银行拉开全面业务转型的序幕,提出了“科技引领、零售突破、对公做精”的战略方针,将零售业务的线上化、智能化经营作为转型抓手,通过导入敏捷模式,优化组织架构设计,完善组织运作机制和流程,提升公司经营效率,推动零售业务成功转型。至今,平安银行已完成零售、对公、资金同业三大业务条线的敏捷导入,实现了组织层面的全面敏捷化运作,效果显著。从需求提出到投产的端到端交付速度,从转型前的数月提升至1个多月,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的同时,业务具备了快速验证和试错的能力。


平安银行科技开发中心总经理

兼基础零售事业部联席总裁  储量


敏捷转型实践

平安银行敏捷转型遵循“自上而下组织变革,从点到面组织敏捷,从业务到科技的端到端敏捷,从手工到工具的流程敏捷”策略,将敏捷导入作为整个组织的顶层设计落实。


一是自上而下组织变革。敏捷运作的关键举措是组织变革,需要按照敏捷要求设计组织架构,配备必要的核心岗位和角色。平安银行参考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设置敏捷团队,不设科室架构,去行政化,每个业务条线配备技术总监、产品总监,负责科技团队和产品团队的整体对齐。与传统金融产品团队对接,通过平台和系统的体验设计,使金融服务和产品能够更好地触达客户。


敏捷组织架构下的团队规模取决于各业务线的业务拆分细粒度,一般对应研发团队规模在十人到数十人之间。譬如基础零售事业部下设9个业务中心,其中的平台中心又细分到会员平台、物料平台、口袋银行APP平台等多个领域,每个领域有对应的金融产品经理、互联网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。资源拆分有利于产品经理最大化利用技术团队的产能,聚焦核心业务价值,提升团队积极性和成就感。对于团队拆分较细带来的横向拉通与协同问题,则通过项目方式,引入项目经理进行横向管理和推动。


组织变革需要得到全员的理解和支持,尤其是需要中高层干部的认知统一。平安银行敏捷导入由分管行领导牵头推动,各部门总经理全力支持和落实,保障资源调配,全程关注并及时攻坚。在转型初期的破冰阶段,需要有阶段性成果鼓舞士气。比如,我行信用卡试点团队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协作机制,使得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的周期从69周缩短到28周,交付时效提升60%,客户满意度和推荐度也大幅提升,这种显现的成效有利于带动整个组织的转型效率。


对于领导者而言,合理适当地放权是非常必要的。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潜力,快速锻炼团队,识别有能力、有潜力的优秀员工予以重点培养,解决中层和基层员工一直以来“遇事向上汇报,等上级分配任务”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”的躺平现象。另一方面可以让领导层的工作重心聚焦于业务发展规划,从“家长式管控”转向“服务型领导”。


二是从点到面组织敏捷。敏捷转型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,从具体的业务项目或业务领域出发,通过点状的敏捷导入,集中资源、快速破冰、迅速验证效果,锻炼队伍敏捷工作的方法和技能,为组织实现全面敏捷奠定基础。平安银行的敏捷转型推进以2017年零售信用卡发卡项目为试点,进而覆盖到信用卡各领域,在2018年推广到零售其他领域,2019年在对公领域启动,2020年在资金同业启动,整体转型基本在2021年完成。


在敏捷导入时,不同业务特性的团队有不同的目标和实践。譬如后端系统团队对系统稳定性的关注排在首位,交付速度可以做一定让步,做到月度发布即可。而营销渠道研发团队对交付效率的要求高,需要把交付周期提升到双周。


针对每个团队的敏捷导入,可以引入外部专家力量进行指导和实施推动。一方面外部专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,可以更好地指导团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少走弯路,降低犯错成本;另一方面外部专家可以站在第三方中立的角度,以相对客观的立场阐述和指导团队协作问题,更有说服力,更容易快速达成共识。


三是从业务到科技的端到端敏捷。要提升组织的敏捷能力,必须要端到端全链路的检视和改进,而不仅仅是科技团队内部的研发敏捷。业务部门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毫不夸张地说,敏捷成功与否取决于业务的参与程度。平安银行在信用卡试点项目中,将业务规划、需求提出、产品设计、系统研发、测试和运维等全链路各环节进行打通、检视和优化,包括:需求的审批决策链路是否过长,每个角色是否发挥其价值输入;哪些审批是低效的,是否可以采用白名单机制;引入互联网人才,搭建产品经理团队;明确需求划分最小可用产品(MVP)的方法和标准等。


在团队绩效考核导向上,平安银行采用双线汇报和考核机制,即每个研发团队分别由科技条线和业务条线考核评价。一方面,可以极大地促进科技和业务团队的高效协同,如在需求排期过程中,通过版本容量的管控机制,透明化科技资源的投入,便于产品经理做好需求优先级排序,必要时可联合办公。另一方面,系统一旦出现问题,业务团队的指标和科技团队的绩效都受影响,此时,业务和科技人员更多聚焦在如何快速解决问题,总结经验,而不会将认定过失责任放在首位。


四是从手工到工具的流程敏捷。除了从团队意识、协作理念、工作方法、制度流程上进行转变,工具层面的升级也必不可少,尤其是研发过程管理工具。一方面它是持续迭代优化的数据来源和度量检视的基础;另一方面敏捷开发中强调公开、透明、直接有效的沟通,通过工具保证信息透明和信息对称极为重要。


转型之初,各研发团队中存在工具不统一、不完善的问题,数据统计困难、度量粒度不一致,无法高效地量化追踪各个团队的问题表现和改进效果。因此,我们搭建了全行统一的研发过程管理工具Starlink,并在全行推广和覆盖。


在工具建设的方法上,既要统一底线管控,即将制度规范要求通过工具严格管理,每个研发团队都必须遵守和执行,这是底线思维;也要有一定的灵活度,鼓励各团队根据业务特性和管理特色尝试或开发新的管理工具,如接口测试工具、前端兼容性测试工具等,在相关团队内部验证后分享给全行,孵化成为全行共享的工具和能力。


敏捷转型经验和心得

敏捷转型归根结底是组织能力的升级,涵盖组织架构、绩效考核、流程制度和组织文化等方面,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,需要因地制宜,灵活运用。在转型过程中,以下三点我们感触最深。


一是错误地认为敏捷转型就是实施了敏捷实践和工具。譬如站会、看板工具。转型之初部分同事的理解是:敏捷不是新事物,概念也容易理解,自己都能做,照着别人的实践去实施就能实现敏捷。这忽视了团队和需求的差异性,结果发现适得其反,协作效率反而下降了,故此怀疑甚至否定敏捷。


二是资源调配和组织架构之间存在较大矛盾。传统银行的授权机制是自上而下进行分配,包括资源和权限,审批环节较多,整体决策周期较长。如何在横向扁平化的决策体系下合理识别风险,做到精准审批,既能守住风险底线,又能提高决策效率,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协同。


三是对敏捷等同于“快”的片面理解。在敏捷转型过程中,个别同事误以为敏捷就是不要写文档、不要走流程,只要处理效率足够快就可以了,譬如在系统研发阶段,需求文档可以不用编写或者应付式填写。事实上,敏捷的本质是消除流程中的低效环节,从而提升效率,而不是去掉必要环节,这将导致修复成本远大于执行成本,这本身就不敏捷。只有严格控制研发风险点,做实系统底座,才能提升整体交付效率。


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,敏捷转型是数字驱动业务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必经之路。银行应探索适合自身禀赋的敏捷模式和实施路径,建立更加柔性敏捷的组织架构,在组织层面养成开放、包容的协作心态,树立团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人翁意识,营造良好的组织敏捷文化,以此更加主动地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时代。


(栏目编辑:郑岩)






推荐阅读

(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)


精彩内容回顾

(点击查看精彩内容)


■ 观点 | 助力多样性生物保护,绘就生态美金融靓色

■ 专栏 | 移动金融App创新实践典型案例专题介绍(服务实体经济专题)

■ 案例丨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数据资产价值

■ 案例 | 金控集团量子计算探索与实践

■ 地方金融丨重庆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下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




新媒体中心:主任 / 邝源  编辑 / 傅甜甜  张珺  邰思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